close

畢世祥(右一)看望“結對認烤肉親”戶。 資料照片
海螺溝景區。(ARMANI資料照片)
  沒有房屋貸款到過高原,就不知道天空有多麼遼闊、人的胸懷有多麼寬廣;
  沒有到過雪域,就不知道雪有多麼白、人的心靈有多麼純二胎潔善良。
  ——題記
  古老的康巴房屋貸款高原。貢嘎垂淚,雪域悲慟。
  連日來,喇嘛頌起悠揚經聲,老人在家裡點亮酥油燈,行路的人轉動道邊的經筒,還有許多人到寺廟上香……
  人們用各種傳統方式悼念一個剛剛故去的人,為他祈福。
  這個人叫畢世祥,生前的最後一個崗位是四川省甘孜州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他是個好人,不該走得這麼早”
  2013年12月19日下午,甘孜州丹巴縣城。萬人空巷,人們自發排起長隊,為畢世祥送行,隊伍足有10里。按照藏族的習俗,畢世祥的骨灰安葬在丹巴縣章谷鎮白呷山——他又回到了魂牽夢繞的家鄉。
  12月16日上午,畢世祥在基層調研途中,在翻越海拔4412米的高爾寺山時,發生車禍,因公殉職。
  畢世祥,藏族,1960年生於丹巴縣,1978年考入西南民族大學政史系,1982年參加工作,198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甘孜州直屬團委書記,康定民族師專團委書記,康定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甘孜縣委副書記,甘孜州外貿局副局長兼外貿公司副總經理,甘孜州政府副秘書長兼旅游局局長,甘孜州副州長,甘孜州委常委、宣傳部長。
  甘孜州,就是那首傳遍世界的《康定情歌》誕生的地方。康定,是甘孜州州府所在地。
  遠在白玉縣白玉河坡村的根秋絨布、羅陸兩家人為畢世祥煨桑祈願。畢世祥是他們的“幹部親戚”。“他比親人還親啊。”根秋絨布說,“得知親戚不幸去世,萬分悲痛,我們點上酥油燈,為他祈願。”
  臧克家詩雲:“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著的人,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
  由於康定縣城地勢狹小,靈堂設在甘孜日報社院內,花圈擺滿了整個院子。來弔唁的各族幹部群眾絡繹不絕,哭聲持續了好幾天。很多人感激地訴說他曾經“對我們的好”。
  給人民做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
  這幾天,記者在康定縣城隨機採訪,無論街頭的出租汽車司機、行人,還是商鋪、小吃店的老闆、顧客,幾乎人人都知道畢世祥這個人。“他是個好人,不該走得這麼早。”這是記者聽到最多的一句話。
  “他倒在了為人民服務的路上”
  “他倒在了為人民服務的路上,為他祈福是我們的心意。”這話出自一位活佛之口。
  昔日的海螺溝共和4隊農民嚴勇如今正經營著當地最大的一家土特產批發店。“我們富了,他卻走了。”提起畢世祥,嚴勇痛哭不止,“他是我的恩人呀。”1997年,畢世祥擔任甘孜州旅游局局長。一年後,海螺溝景區正式運營,這是甘孜州第一個對外營業的景區。那時,嚴勇挖些山貨在景區門口賣,補貼家用,日子緊巴巴的。“有一天,畢局長路過我的小攤,問我東西好不好賣,他建議我專門經營土特產,還主動把我介紹給景區管委會的領導,讓我去咨詢辦理營業執照的事。”打這以後,嚴勇開始做生意了,越做越大。一次偶然的機會,因為一個素不相識的人,一個普通農民的命運改變了。
  畢世祥常說,老百姓是最質朴的,也是最現實、最註重結果的。
  “畢世祥小時候在農村放過牛,後來努力學習考上大學。”張建國是甘孜州委群工局幹部,畢世祥任副州長期間,兩人朝夕相處了4年時間。他說,畢世祥很重視教育,現在廣為流傳的觀點“最好的蟲草在課堂”就是他提出來的。
  2010年春夏之交,石渠縣長須乾馬鄉的草原又到了採集蟲草的“黃金期”。小孩兒身體靈活,眼睛“尖”,幾乎都跟著大人上山挖蟲草,去上學的極少。畢世祥瞭解到這個情況後十分憂心,他問:“誰知道最好的蟲草在哪裡?”有的說:“在高山的草甸上。”有的說:“有黑土的草甸更好一些。”“我看,最好的蟲草在課堂里、書本里,在老師講授的知識里。”畢世祥的話讓大家摸不著頭腦。看著村民們困惑的眼神,他說,只要送孩子上學,學好了知識,收入自然就會提高。蟲草總有挖完的一天,可知識越學越多。後來,這句話被人們口口相傳,流傳到了藏區的很多地方,還改編成“最好的松茸在書本里”“最肥美的牛羊在課堂里”等版本。
  畢世祥擔任甘孜州委宣傳部部長不久,就組織實施群眾文藝下鄉3年覆蓋全州鄉村計劃,讓邊遠地區的農牧民能享受文化生活。他先後到聯繫點白玉縣先鋒村和布格村20餘次,爭取資金100餘萬元用於改善文化基礎設施。在畢世祥辦公室的牆上,貼著一幅甘孜州地圖,上面標著所有鄉鎮,州文藝演出隊到過哪個鄉鎮演出,他就在相應的地方塗上紅點,他盼望有一天地圖上能塗滿紅點。在畢世祥看來,文化發展要走“兩端”,一“端”是向下,到農牧民中去,另一“端”是走出去。他提出了“將藏民族文化融入國家文化走出去”戰略。2013年春節期間,受文化部委派,甘孜州民族歌舞團赴斯洛文尼亞、保加利亞舉辦“歡樂春節”演出,把濃濃的新春祝福帶到異國他鄉,展示了藏族人民飽滿的精神狀態和幸福安康的生活。
  甘孜州農業局局長楊志貴得知畢世祥因公殉職的消息後,悲痛之餘寫下《我心目中的世祥部長》一文寄托哀思。文中說:畢世祥分管農業期間,完成了甘孜州北部生態、南部特色和東部效益農業發展新格局的構建及青稞、高原油菜、釀酒葡萄、食用菌、反季節蔬菜等農副產品市場的拓展,組織實施了農業科技合作。全州農業工作一年上一個臺階,一年有一個變化,農業生產實現了“四連增”。甘孜州林業局局長楊慶華告訴記者:“抓‘三農’就是抓民生,做農業工作就是做群眾工作”,是畢世祥常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
  畢世祥眼睛看著百姓,心裡牽掛著民生。
  20多年來,從高寒牧區到山高谷深的農區,畢世祥進村入戶,把田間地頭當課堂,以牧場草甸為書本,拜農牧民為師,從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他常說,踩穩“地平線”“接地氣”,工作才有靈氣。
  “他和群眾在一起的時間比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要長”
  這是畢世祥在甘孜州副州長任上的一段工作日誌:
  2008年4月23日至29日,到得榮、鄉城、稻城、理塘、雅江等縣,現場調研一批重點項目和工程;5月1日至5日,在康定值班處理日常工作;5月6日,安排部署防汛抗旱工作;5月12日至16日,在鄉城、得榮縣參加全州水利工作現場會;5月19日至21日,在九龍縣烏拉溪鄉、乃渠鄉調研指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等工作;5月27日至28日,率州農業、林業、水利、畜牧等部門深入瀘定縣實地察看工作;6月3日至13日,率工作組在道孚、爐霍、色達、甘孜、石渠、德格、白玉、新龍8縣調研。
  僅僅2個月,他就跑遍了全州所有18個縣。要知道,甘孜州面積15.3萬平方公里,和整個山東省陸地面積差不多,州內各縣之間距離遠,交通不便,許多自然村還沒通公路。
  畢世祥的日程總是排得滿滿的。出事前一天,他剛從成都開會回來。那天早晨7點剛過,他就頂著風雪出發了,要去的新龍縣在407公里以外。
  他經常說,不到基層去,想法就沒有底氣。
  石渠縣距康定近700公里,畢世祥經常早晨5點出發,一天趕到。在聯繫石渠縣的3年多時間里,他每年都去好幾趟,蹲點2個月以上,2010年就去了17趟,足跡遍佈全縣24個鄉鎮。“畢部長每年下基層200天左右,要跑七八萬公里。”跟隨畢世祥18年的司機劉進坤說。
  2010年2月10日,雅江縣發生森林火災。時任甘孜州副州長、州森林防火指揮部指揮長的畢世祥接到報告就立即從出差途中返回康定,安排好工作後,直奔火災現場。2月13日是大年除夕。那天,八角樓鄉扎日村又發生了森林火災,他白天到火場巡查、指導,晚上還要會商第二天的撲救方案,每天只能休息三四個小時。整個春節他都奔忙在兩個火場,一直到火完全撲滅。
  2010年玉樹地震波及甘孜,畢世祥第一時間趕到重災區石渠縣,他冒著餘震頻發、道路垮塌、飛石滾落的危險,深入災情最嚴重的真達鄉真達村、麻達村和紫夫村開展救援工作。救援完畢,他又臨危受命,開展災後重建前期工作。麻達村支部書記昂勒白說:“災後重建房竣工時,他還來家裡坐過,看到村民住上漂亮的新房,比我們還高興。”真達村“三老”(老幹部、老黨員、老模範)人員卓瑪澤翁對畢世祥印象深刻:“他是一位平易近人的領導,到真達鄉來過10來趟,每次來都與我們擺談,征求意見,就怕村民對重建房不滿意。”
  熟悉畢世祥的人都說:“他和群眾在一起的時間比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要長。”
  “我們總是聚少離多。”畢世祥的妻子許惠明這樣說。2011年3月,畢世祥到石渠縣開展群眾工作,妻子作為州衛生局的工作組成員,也到了這裡。兩人在一起待了半個月,這居然是最近20多年來夫妻在一起時間最長的一段日子。
  “他對外人好得很”,“家裡沒有一個人因為他是領導受到照顧”
  畢世祥的母親年近八旬,患著重病。人們不敢把兒子去世的消息告訴她。州委領導考慮再三,還是在畢世祥骨灰下葬那天告訴了她。出人意料的是,老人說了3句話,第一句是:“駕駛員是好人,組織上要關心他”,第二句是:“世祥坐的汽車報廢了,國家財產可惜了”,第三句是:“大家今後出門,不要太早,一定要註意安全”。老人沒有向組織提任何要求。
  白髮人送黑髮人,本就是最大的悲傷了。可老人想到的首先是別人,是公家。這是怎樣的深明大義呀!
  有其母必有其子。“父母寬厚的愛和嚴格的家庭教育,培養了他朴實自律的人格品質。”畢世祥的初中、高中同學劉承瑜說,“他對外人好得很,竭盡全力去幫助他們,但家裡沒有一個人因為他是領導受到照顧。”
  畢達是畢世祥的兒子,“因為工作原因,從小到大他都很少陪我。”畢達記得,爸爸只在讀高中時接過自己兩次,都坐公交車,這讓他很“不滿”:“我要坐轎車。”畢世祥說:“我沒有車,我的車是工作用的,你長大了給爸爸買個車哈。”畢達上大四時,同學們都忙著讓家裡幫助找工作。畢達正準備公務員考試,壓力很大,提出讓爸爸幫忙。畢世祥沒有答應兒子,“自己的路自己走,靠自己才算是真本事”。2011年,畢達以筆試、面試均為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四川省林業廳成為一名森林警察,畢世祥給兒子買了一件520元的羽絨服做禮物。“這是他給我最大的一次獎勵。”畢達說,“能得到父親的認可,比什麼都重要。”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
  他對兒子“摳”,對群眾大方。下鄉的時候,掏出三五百元塞給牧民是常事。畢世祥去世後,畢達在父親的衣服口袋里找出一張紙條,上面寫著:元旦要去看望女兒。畢達是獨生子,哪來的女兒?後來才知道,爸爸在孤兒院認養了一個小女孩。
  岳母去世、父親病危,他沒在身邊;妻子手術,他沒能陪護……30多年來,畢世祥從未休過一次假,他把對家人的愛深埋心底,在他心中的天平上,群眾的分量總是最重的。
  畢世祥給自己寫下這樣的座右銘:“把自己的愛和所學專長,毫無保留地奉獻給養育自己的黨和人民,灑向這片廣袤神奇的雪域高原。”
  他是藏族人民的好兒子,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用寶貴生命實踐了黨的宗旨。
  他是領導幹部的好榜樣——用無疆大愛詮釋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
  畢世祥,生是山,頂天立地;死是碑,矗立人心。(本報康定12月30日電 本報記者 李亞彬 李曉東)
     (原標題:“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v38ivelx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